为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,激励和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,学校于2021年12月3日举行了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活动,永利集团官网人力资源管理系参加评选,经过资料审核、现场答辩,人力资源管理系荣获“优秀基层教学组织”荣誉称号。
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20余年发展与积淀,实现了以学校经、管、法等基础学科为依托的多元互融学科背景,构建了强基础、多模块、重实训的动态化分类培养模式,形成了以国家一流课程、精品课、资源共享课、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引领的教学团队与实训基地,实现了新财经教育背景下学生专业知识、信息技术、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全面提升。
(一)抓党建,强党性,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
严抓党建工作,重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。依托党建活动平台,将师德师风建设嵌入党建活动中,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。2019年,开办“人力享说”品牌沙龙,以“宿舍那些事”“考研那些事儿”“恋爱那些事儿”“学习那些事儿”等为主题举办沙龙11次;2019年,组织师生赴平山县店头村进行教育扶贫3次,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为店头村留守儿童、问题家庭进行持续性的心理咨询服务13人次;2020,与科林电气共建党支部并成立了“刘立欣教授”工作室,将党组织活动由学校拓展至企业。截至目前,在企业开展培训5次,提供员工援助项目咨询3次;2020年,人力系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联合创建了“大学生百草园”微信公众号,以新媒体渠道讲述党的故事帮助大学生习党史、学专业、强人格。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,2019年被评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优秀党支部。
(二)引人才,强队伍,持续优化教学梯队结构
借力学校大力引才时机,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高潜力博士。经多方努力,成功引进8名青年博士,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构建了年龄结构合理、职称分布均衡的高学历(学位)、强能力的师资队伍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秉承“传、帮、带”的传统理念,发扬名师引领的作用,要求青年教师跟听课程、资深教师指导教学。现在8名教师已具备独立承担2-3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素质,学生评教均在90分以上,且一名青年教师获校讲课比赛一等奖。
(三)建制度,立保障,持续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
严格落实专业与课程负责人制度,积极发挥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,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,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中的骨干作用。一是建立系“质量保证委员会”,由2名系主任和3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,负责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教学改革的筹划指导;二是在遵循学校各项教学规范基础上,人力资源管理系结合自身情况,建立了8项理论和实践教学规范;在学校15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框架下,建立了系主任、教师听课制度,定期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,了解学生需求,提升教学质量;三是针对合作办学项目的新事物,依据校级规章制度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、学生奖励、社会实践、毕业论文等8项规章制度。
(四)抓机遇,用资源,持续加强国际化合作
遵循学校“新财经”培养理念,依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美合作办学项目,建立“中美教师”共研、共议、共教机制,培养具有双语资格认证教师6名,培育双语课程6门。通过开讲座、专题等多种渠道有效利用美方师资,着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“大国意识”和“国际视野”。目前,已与美方商定每年举办科研、教学讲座2次,不定期灵活安排科研、教研研讨会等。
目前,人力资源管理系建有《人力资源管理》《组织行为学》《管理沟通》《绩效与薪酬管理》《性格认知与情商提升》5个教学团队和1个双语课程教学团队。教师团队共同备课、集体研讨学习,团队合作氛围浓厚,研究方向分布合理,成果颇丰。2021年,《人力资源管理》获批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。《人力资源管理》《组织行为学》等四门课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;2020年,《人力资源管理》分别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;2018年《人力资源管理》获批河北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;2018年《管理沟通》获批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精品资源共享课程;2016年《人力资源管理》获批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精品资源共享课程。同时,建设《人力资源管理》《劳动经济学》《绩效管理》《管理沟通》《人员培训与开发》等6门双语课程。2016年编写出版了《人力资源管理概论》教材1部,《性格认知与情商提升》教材正在编写中,计划2022年3月前出版。
近三年来,教学获奖10项,出版教材1部、著作5部,成功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、省级一流课程1门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,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9项,承担国家社科项目2项、自科项目2项、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,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,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14项,研究报告获省领导批示10项。
人力资源管理系将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下,继续秉持开放办学方针,坚持国际化路线,践行“强基础、多模块、重实训”的动态化人才培养模式,凝聚自身人才培养特色,为培养新时期复合型应用人才而努力奋斗!